“清明节”蕴含大道理,启发大智慧,是民族信仰,更是民族精神!
易经云,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仁者见之谓之仁,智者见之谓之智,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!”
这段话的大意是,对于阴阳的大道理,每个人的见解不同,老百姓只会用,只有仁者、智者才能领会。
而对于中华传统的“清明节”,也可谓“见仁见智”,每个人的见解不同。
我们看到,在当今城市的大多数人眼里,尤其是年轻人眼里,虽然再没有人发“清明节快乐”的短信,但也是个小长假,正好休息和游玩。显然,这连“百姓日用而不知”的层次都没有达到!
而在广大的农村,清明节一来,大家族、小家族总是举行隆重的祭祖扫墓活动,坟墓周围人头攒动,钱纸飞舞,炮声隆隆,到最后团聚在餐桌边,好酒好饭地热闹一番!
因此,对于大多数农村人来说,尤其是儿童和年轻人,清明节也只是一个家族聚会的日子,可以看出,这还处在“百姓日用而不知”的层次。
不仅我们现代人如此,就算是古人,其认识也高不到哪里去,有的甚至唱反调。
比如在传统文化最发达的宋朝,就有一位名叫高翥的江湖派诗人,写了一首《清明日对酒》,对清明节来了个大讽刺。其诗云:
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
纸灰飞作白蝴蝶,血泪染成红杜鹃。
日落狐狸眠冢上,夜归儿女笑灯前。
人生有酒须当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?
这首诗很有名,入选了《千家诗》,因为“语言平白,浅显易诵”,因此作了蒙学读物!至于境界,只能是“君子之道鲜矣”的层次。
一滴何曾到九泉?这不是说祭扫没用吗?这比起“渔父讥笑屈原的独醒高举”来,有过之而无不及!
不过知人论诗,高翥也算个奇人,才华出众,但鄙视科举,一生游荡江湖,晚年贫困潦倒,无一椽半亩,这种柳永式的人物,鄙视红尘,出言不合世俗,也是情有可原。
其实,如果懂易经,就不会写出这样的诗,也不会“日用不知”。
而我们用开头的易经的那段话来解读“清明节”,不仅能发现“清明节”蕴含的大道理,而且能让我们生出大智慧来。
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”,逝去的祖先在阴间,是“阴”,坟前的我们在阳间,是“阳”,这一阴一阳的互动,就是“道”。
这个阴阳之道是怎么运行的呢?那就是“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”!
何谓“继之者善也”?阴间的祖先之所以有我们阳间的这些后代来继承血脉,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曾经“积善”,因为有“善”,才能“后继有人”,我们的存在是因为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,是“善的继承”的结果,这就是“继之者善也”。
何谓“成之者性也”?“善”有类别,最起码有阳善和阴善两种,阳善留名,阴善不留名。而且“善”有大小,有“为国为民”的大善,也有“助人为乐”的小善。因为“善”的类别、大小不同,所以后代的“性”当然也不同,有生男,有生女,有生智,有生愚,这就是“成之者性也”。
何谓“仁者见之谓之仁”,仁者爱人,亲亲为大,想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和祖先,而祖先现在却长眠地下,孤独寂寞,自然就生出思念的情感来,因此清明节要上坟祭祖,要亲亲,所以“仁者见仁”。
何谓“智者见之谓之智”,智,“日知也”。随着年龄渐长,就明白自己将来也会和祖先一样长眠地下,于是就会生出“繁衍后代、薪尽火传”的智慧。
而“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”的清明一到,植树造林,种瓜点豆,“道法自然”的智慧也油然而生。
而要想血脉不断、后代昌隆,就可以从家族兴衰历史中找到规律,就会发现“万恶淫为首、百善孝为先”的家道,这当然就是进一步的智慧。因此,清明节让“智者见智”。
仁者“报本尊亲”,智者“光前裕后”,这是两种高层次的见识,虽然“百姓日用而不知”,但是在仁者和智者的带动下,“君子之道”就在中华大地兴起了。
据考证,清明节始于周朝,至今已有2500年的绵长历史,因为古代以孝治天下,加上介子推“勤政清明复清明”的良好祝愿,清明节就得到了历朝皇帝的重视,唐玄宗就曾颁布“清明节休假四日”的政令。
由此,自唐朝以来,清明节就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祭祖扫墓的节日,中国人敬天法祖的思想,“祖宗教育”的独特宗教,“一阴一阳”的大道理,通过清明节而落地生根,可以说,清明节代表了中国人的“信仰”。
何谓信仰,相信而敬仰也!相比起信仰上帝、真主、仙佛来说,中国人的祖宗信仰,其意义之伟大,是世界上任何民族所没办法比的。
第一,祖宗信仰是实实在在的信仰,一点不唯心,看得见的有坟墓,还有家谱上的名字和生平,还有传到自己的血脉世系图。而祖宗中的先贤,还有“三不朽”的道德、功业、文章,让后代传诵和敬仰。
第二,祖宗信仰建立起了中国人的人生意义。个人的生命虽然终有尽头,但是子子孙孙则是个人“有限生命”的延续,甚至可以传到千秋万代,由此中国人的人生意义就变得丰富了起来,肉身可灭,可血脉却长流,精神可不朽。
第三,祖宗信仰建立起了中国人的人生责任感。祖先的血脉要延续,每年的清明节要有人去给祖先扫墓,这种链条式传递的压力,不仅产生了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的孝道,而且建立了每个人的人生责任感,首先要成家,有条件还要光大先贤“三不朽”的事业。
第四,祖宗信仰建立起了中国人的婚姻观。婚姻的目的不是去寻找所谓的“轰轰烈烈、发热发狂”的爱情,而是“上以事宗庙,下以继后世”,是“敦伦、续香火”,“生殖器”主要是用来繁殖后代的,不是拿来寻欢作乐的。
第五,祖宗信仰建立起了中国人的价值观。“不求金玉重重贵,但愿子孙个个贤”,人生不是追求今生的富贵,而是追求万世昌隆,因此,尺璧非宝,以善为宝,上能有益于国家,做出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的事业,下能积德累仁,以求福荫子孙。
第六,祖宗信仰建立起了中国人的道德体系。男效才良,女慕贞洁,才能保证血脉的纯正和后代的优质,男人讲“仁义礼智信”的五常,女人讲“德言容工”的四德,这样家风才长久,家业才兴旺,才能人才辈出。
第七,祖宗信仰建立起了中国人的幸福人生。“先成家再立业”,把创造新生命放在第一位,这样就建立起了三代、四代、五代同堂的家庭结构,老有所养,老有所乐,幼有所依,幼有所教,在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,正常的一个人,都可以享受到多至八代的亲情。
第八,祖宗信仰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的社会。在家讲孝道,就可以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,在国就能“移孝作忠”,在社会上就能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,父子有亲,夫妇有别,君臣有义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,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。
第九,祖宗信仰为中华民族提供了“生生不息”的精神动力。“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”,祖宗信仰为家族的瓜瓞绵绵提供了精神动力,而“同姓组成家族,异姓组成国家”,当然也为国家的生生不息提供了精神动力。
而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,都是同胞,因此一国也是一家,于是,这样的一个中华民族,即使遇到再大的内部矛盾,即使象国共两党那样的敌我矛盾,也能在民族大义面前团结起来,共同抵抗外来侵略。
因此作为世界唯一文明古国,作为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,其内在精神动力就是祖宗信仰。
因此,从以上九点看出,祖宗信仰是中华文明的内核,是中国人独特的宗教,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。
而当现代西方人,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,指责“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”时,我们一方面为西方人不懂中华文化而生出这么肤浅的指责而遗憾。
另一方面,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,在当今中国,之所以让一部分中国人丢掉了这么宝贵的信仰,导致“上上下下唯一的崇拜就是权力和金钱”。其实这也是这一百多年来西方腐朽思想肆虐的结果。
树老根犹健,春回气自雄,在习近平主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,清明节表达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,必将在新的时代里大放异彩,并且可以让全人类受益!
最后,以本人所做的一首《七律清明节》作为结尾,水平有限,望大家指导!
桃李清明念祖先 千秋祭扫拜坟前
阴阳有感多因善 岁月无情几作仙
青冢可怜荒冢寂 前人终望后人贤
杯杯美酒声声炮 应送阳春到九泉
上一篇:慈溪性生活之后排尿困难? 下一篇:慈溪【涨姿势】指纹解锁到底什么原理?
专家在线答疑